本文转自:人民网-辽宁频道
劳动者之歌——王有:有坚守 有创新 有担当
——记全国劳动模范王有
凌晨的铁路养护现场,王有蹲在轨道旁调试新研发的设备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参数变化,这位锦州铁工养路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,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铁路养路设备研发一线,用坚守与创新为国家铁路“大动脉”护航。
“铁路是国家经济大动脉,养路设备技术关乎行车安全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刚参加工作时,复杂的机械制造体系与严苛的作业要求成为王有的 “必修课”。为啃下技术硬骨头,他把办公室当成家,深夜的灯光下,机械原理书籍被翻得卷了边;车间里,老师傅的工具箱旁总有他请教的身影。2007 年,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三项产品通过中铁检验认证,成功应用于全国各铁路局工务系统。生产环节中,他坚守车间紧盯零件加工,调试时对微小瑕疵追根溯源,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雕琢着产品品质。
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,让传统养路设备的短板日益凸显。2012 年,王有瞄准道岔枕木尼龙套管失效难题,开启改锚设备研发。他跟着施工队扎根现场,白天记录数据,夜晚伏案攻关,历经百余次试验,2013 年 “冷取” 尼龙套管技术通过鉴定。这项技术不仅保护混凝土轨枕,更在全国 18 个铁路局推广,每年为工务系统节省数百万维修费,企业产值同比增长超 20%。
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。2014 年,他与天津工务段联合研发的钢轨铝热焊正火技术,使焊接性能提升 20% 以上,获实用新型专利;为兰新高铁 2 号线定制的 “轨排架” 与 “精调器”,以高精度保障道床施工,助力企业产值再增 25%。这些成果的背后,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攻坚。
2017 年,“王有劳模创新工作室” 成立。他毫无保留传授经验,带领团队深入地铁隧道、港口矿区等一线,手把手培育技术人才。如今 10 余名青年技术员已成长为骨干,工作室斩获 28 项实用新型专利、17 项 CRCC 认证,获省市级 “五小” 创新奖 8 项,累计为企业增收 2000 余万元,2021 年被辽宁省总工会命名为 “王有职工创新工作室”。
二十余载寒来暑往,王有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蜕变为行业先锋。面对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需求,他目光坚定:“要让养路设备更智能、更高效。” 在钢轨延伸的方向上,这位轨上先锋正以匠心为笔,带领团队续写铁路养路设备技术创新的新篇章,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光彩。
配资炒股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